温暖童心守护成长

出版日期:2022-05-09 媒体名称:井冈山报版次:02所属版面:综合新闻字数:1114
  • 新闻内容

本报记者胡蒋霞“我曾是一名留守儿童,读小学时,因为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我彷徨、苦闷,成绩一落千丈。我现在是村里留守儿童的妈妈,我愿用女性的温柔和母爱抚平孩子心灵的创伤。”2018年,中国扶贫基金会“童伴妈妈”项目落户万安沙坪镇增仚村,1989年出生的曾琴毅然返乡,成为一名“童伴妈妈”。四年多时间里,她先后获得中国扶贫基金会“优秀童伴妈妈”“吉安市优秀青年志愿者”、吉安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优秀儿童主任荣誉。刚接触“童伴妈妈”工作时,曾琴从零开始,学习儿童权益保护、留守儿童关爱、困境儿童权益保障等政策、法规,学习儿童心理知识和儿童沟通技巧,学习“童伴妈妈”的工作任务、职责。为了及时掌握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散居孤儿等服务对象的生活保障、家庭监护、就学情况等基本信息,她利用清晨、中午、晚上大人小孩在家的时间登门,对监护缺失、家庭贫困、心理和行为偏差、学业困难、身体残疾的留守儿童建档立卡,重点关怀。留守儿童小杰曾是一名问题学生,学校多次致电要求家长多关心、教育孩子,但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无能为力。在周末、节假日,曾琴给小杰“开小灶”,单独辅导他写作业,了解其学习和生活情况,小杰把曾琴当作“知心妈妈”,也愿意交流他的想法。曾琴多次联系他的父母,劝导返乡就业或携子外出共同生活,履行监护子女的责任。在曾琴多次劝导下,小杰妈妈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县城找了份工作,带着小孩在县城上学。聋哑儿童小星的母亲在他六个月大时意外身亡,父亲也是聋哑人,父子俩靠低保维持生计。2019年,事实无人抚养政策出台。曾琴立即着手做好相关摸排工作,报送小星的相关材料。2020年1月,小星被纳入第一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极大地缓解了其家庭生活困境。曾琴把每一位特殊困难儿童的困难和问题记在脑里、放在心上。她对村里单亲、留守儿童定期开展家访,为7名父母长期间不在家或者弱智、无监护能力的儿童落实了监护人和监护责任,为特殊困难儿童帮助申请救助,帮助3名残疾儿童、1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6位低保儿童落实保障政策。增仚村“童伴之家”是村里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场所,室外有一个大操场,室内有图书室、亲情联络室、儿童活动室等。每到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曾琴早上7点钟就会来到“童伴之家”,组织孩子们开展各类活动,做游戏、画画,邀请老师或医生给孩子们开展卫生健康、儿童安全保护等知识讲座。她还建立家长群,将活动视频上传到微信群,让外出的父母共同感受“童伴之家”的快乐和温暖。“待得儿童笑灿烂,几多辛苦几多甜。”每当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看见孩子们幸福的笑脸、听见孩子们亲切地叫她“曾妈妈”,曾琴觉得一切的努力和辛苦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