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青春奋斗底色 彰显清远青年担当

出版日期:2022-05-04 媒体名称:清远日报版次:A02所属版面:要闻/文明清远字数:4269

-->

“连山九妹”何少敏:“我带着梦想走出大山又带着理想回到大山”

16岁带着对未知世界的憧憬,她走出了大山;10年后,她回到大山,把连山的大米、沃柑、春橘都搬进直播间,让更多山里货走出大山。她是全国青联委员、连山九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何少敏,一名返乡创业的壮家女儿。

“我带着梦想走出了大山,又带着理想回到了大山。”她组建了以“连山九妹”为IP的主播团队,通过电商帮助1000多农户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题,带领30多名留守妇女电商创业,在全国各地开展电商培训,覆盖5000余人次,孵化主播112名。她先后获2019年广东省“领头雁”精准扶贫重点项目一等奖、2021年“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等荣誉称号。

回到大山从零开始

在做直播的这些年,何少敏以“连山九妹”为名,经常身着壮家盛装亮相,极力推荐家乡连山以及清远各地的优质农特产品。

在此之前,何少敏在广州经营一个电商工作室,做网店生意。“最高峰的时候,工作室拥有500个客服。”在她的工作室发展势头正好的时候,国家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各地也开始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

2017年,满怀豪情壮志的她,毅然重回大山的怀抱。然而,何少敏回到连山后发现,过去在广州做服装美妆电商的经验,对于农村电商似乎并不起作用。“很多困难是不曾面对过的,可以说一切从零开始。”她到集市上找农户合作,从当地干货卖起,但销售效果并不理想。

对自己期望太高带来的失落,一度让她处于“回广州还是继续留在连山”的焦虑之中。但天生不服输的性子又让她始终不甘心,她咬咬牙,重新找农户收货挑选特色产品,一步步摸索搭建电商服务站,尝试借助大平台做直播电商,开始琢磨直播的产品、脚本、场景等。

在何少敏的努力下,连山大米、沃柑、春橘、番薯等农产品都走进了直播间,有的还成了网络“爆款”。如今,何少敏的团队已拥有十几个网络主播,有的粉丝超过10万,她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电商队伍,同心协力改变家乡。

要做不一样的“网红”

有人说,网红红不了多久。对于网上的一些声音,何少敏也曾有过焦虑。但2019年冬天的一件小事,让她坚定了走下去的决心。当时她来到一位签约农户家里“收货”,眼前的场景让她震惊了:“房子倒塌了,丈夫高位截瘫,一家老小全靠那位大姐卖番薯来支撑。”何少敏想到自己的直播已经有一定知名度,于是呼吁大家关注这位大姐的困难。没想到,在各方的帮助下很快便解决了对方的窘况:门窗重新安装了,水电也通了,农产品也卖掉了,刚毕业的女儿也找到了工作。

“突然间意识到,‘网红’也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可以帮到更多的人。”何少敏坦言,这几年自己也在思考“网红”的意义。“关于‘红’,我觉得可以有多种含义。这些年来,我对家乡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家乡事业的热忱,对连山产品的推广,都是我火红的青春与情怀的见证。”

除了直播带货,她也开始关注连山历史文化。就在4月,连山九妹团队尝试以连山的红色文化故事为背景,融合壮族元素拍摄了短视频作品,获得众多网友点赞。

而对于“网”,何少敏同样有着另一番见解。从去年12月底至今,她已经在“三连”地区铺设了超过1000个社区团购点,并同步设置了产品仓库。“这些点将形成一张网,一张连接着消费者和农民的网。这张网里每卖出的一包大米,都是我们对清远打造百亿农业产业贡献的一分力量。”她计划将社区团购点拓展到3000个以上,让更多的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向餐桌。

18岁柔道运动员吴颖琪:积极备战省运会力争再创佳绩

在清远市体校综合训练楼的柔道训练场,属于柔道项目特有的叫喊声不绝于耳,在1000平方米的训练场上,清远的柔道运动员正全身心地投入训练。2004年出生的吴颖琪因动作干脆利索,眼神自信坚毅,在队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虽然才18岁,但吴颖琪在这支队伍中算是经验丰富的老队员了。2018年举办的第十五届省运会是吴颖琪的省运会首秀,她凭借出色的战术技巧摘得女子乙组-70公斤级获得第三名,在2021年广东省锦标赛女子甲组-78公斤级的比赛中也摘得铜牌。今年,她将随清远柔道队再次出战省运会,向金牌发起冲击。

初到体校,差点当了“逃兵”

2004年,吴颖琪出生在连州。“从小就很顽皮,有一次跟小朋友比赛爬树,那棵树很高,后来爬一半被妈妈发现,把我好一顿训。”吴颖琪回忆说。

“小时候胖乎乎的,整个身形都比同龄人大,妈妈的一个朋友是柔道教练,他看到我就说‘这孩子不练柔道可惜了。’”吴颖琪回忆起刚刚接触柔道项目的场景恍如昨天般清晰。

第一次来到清远市体育学校,还未踏进柔道项目训练场,场内传出的呐喊声和选手被摔倒在地的“嗙嗙”声就吸引了吴颖琪的注意和好奇。“当时我的启蒙教练郎教练正在带队员训练,看到他们穿着柔道服,感觉神气,又感觉萌萌的。”吴颖琪笑着说。

2016年9月,年仅12岁的吴颖琪带着对柔道项目的好奇顺利通过一系列考核,正式成为清远市体育学校的一名学生。“正式开始训练之后才知道训练有多苦,有多累。当时学校不给用手机,只有周末才能给家里打电话,每次打电话我都哭着喊着要回家,不练了!”吴颖琪不好意思地说,“那时候差点当了逃兵。”

吴颖琪说,小时候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哪怕在亲戚家过夜她都会哭着要回家找爷爷奶奶。来了清远市体育学校,不仅要住宿,生活食宿都要自理,这对从未离开过家的吴颖琪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训练虽苦虽累,但每次吴颖琪想放弃的时候,父母都耐心鼓励她。她知道,这是对自己独立能力的锻炼。

训练三个月出征省级比赛便摘得银牌

就这样,吴颖琪在想家、想放弃、懵懵懂懂地跟着教练训练的状况下度过了三个多月。2016年12月,吴颖琪第一次随队出征,参加全省柔道公开赛。那次比赛的选手大部分都是柔道项目的新人,选手之间并不了解,对彼此的打法也完全不摸不到套路。

吴颖琪拿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无所畏惧,就是摔!竟然一路摔进了决赛!”吴颖琪回忆说,比赛过程仿佛做梦一般。但是,心态变化出现在了决赛。“太想赢了,第一次参加比赛如果能拿到金牌,那意义太不同了。”决赛时,吴颖琪想赢怕输的心理包袱越来越重,最终惜败对手,摘得银牌。“打完我就直接泪洒现场,感觉好可惜好后悔没发挥出正常水平。不过后来颁奖,我站上颁奖台又很高兴,当时就想‘以后比赛,我都要站在领奖台上!’”就这样,12岁的吴颖琪在进入专业队后,在只训练了三个月的情况下便一举摘得了省级赛事的银牌。

那次比赛经历,让吴颖琪树立了信心,她给父母打电话不再只是哭鼻子,更多是分享在学校训练的状态、与同学相处的趣事、参加比赛取得的好成绩……

今年的省运会,吴颖琪将报名参加柔道项目女子甲组-78公斤级比赛。备战的这一年,吴颖琪积极配合教练的指导,提升战术打法,调整比赛心态。“省运会我一定全力以赴,再创佳绩!”吴颖琪自信地说。

广东“一校一社工”专项志愿者杨慕冰:将青春汗水挥洒在清远乡村

“同学们上课了,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植物拓印!”课堂上,孩子们正在用落叶做拓印留住春天的色彩。“很有趣,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春天。”这是日前在英德大洞镇,乡村教师志愿者杨慕冰课堂上的一幕。

休学一年,从广州到清远当志愿者

“山里的孩子也能上艺术课程,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英德市大洞学校副校长刘伟健坦言,在学生的艺术辅导和心理辅导方面的专业师资是非常短缺的,当得知杨慕冰老师要来大洞学校时,非常期待。

杨慕冰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在读研究生,2021-2022年度广东大学生志愿服务山区计划“一校一社工”专项志愿者,目前服务于英德市大洞学校。

2021年8月,得知广东“一校一社工”专项需要招募志愿者,杨慕冰决定休学一年,从广州来到清远,以“驻校社工”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英德市大洞学校。当了解到大洞学校是涵盖初中部和小学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她便利用本硕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结合他们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在校园内设计并开展人生规划类课程、心理健康活动、禁毒知识讲座等社会工作服务。

在日常工作中,杨慕冰主动接触学生,从老师和家长中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学生开展个案服务,陪伴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打造心灵驿站与留守儿童谈心

然而,在山区乡村开辟一条“社会工作”道路,并不容易。初到大洞镇,当地的居民都没听说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的相关服务也不了解。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缺少与家人的沟通交流。杨慕冰在办公室打造了一个心灵驿站,经常与孩子们谈心,为了能更好地融入学生,她总是变着法儿设计校园活动。在人生规划课上,她通过演讲和绘画游戏帮助孩子们明晰人生目标,思考未来,一节课时间不长,孩子们眼里的认真和期待却让她倍感欣慰。

“我以前属于那种比较胆小内向的学生,不太敢放开去做,现在感觉自己变勇敢了些,以后我想成为像杨老师那样的一名教师。”在经过大半年的学习,杨慕冰的一名学生说道。

提及自己当初加入社工队伍的初心,杨慕冰表示,通过在学校和社工机构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以及自己以往的教师工作经历,她真正领悟到了以实现“助人自助”为最终目标的社会工作专业情怀。同时,杨慕冰更想以一名驻校社工的身份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

当杨慕冰决定要参加“一校一社工”专项时,身边的朋友都疑惑她为什么宁愿休学一年也要去?她坚定地回答道:“我本硕都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舍我其谁?发挥专业优势需要展示平台。这,就是给社会工作学生展示的最好平台。”

“学生在活动中发自内心的微笑、在个案辅导后显露轻松愉悦的心情、在生涯规划活动后对自我的肯定……都是我砥砺前行的不懈动力。”“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杨慕冰常对自己说的话。

统筹:记者黄馨

采写:记者许甜钟履双吕博林通讯员郭晶晶

摄影:记者李思靖江元威清远日报签约摄影师谭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