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年在奋斗中提升自己

出版日期:2022-05-04 媒体名称:江门日报版次:A05所属版面:青春不息奋斗不止——五四青年节卫健特辑字数:3186

江门日报讯(记者/梁爽通讯员/曾冬怡)青年兴则院兴,青年强则院强。江门市人民医院团委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立足医院“三年大进步、五年大跨越”的发展规划,以“青年文明号”和“重医德、精医术、爱病人、讲奉献”的院训精神为抓手,深入了解广大青年思想动态,引导青年成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搭建成长成才平台,让青年在奋斗中提升自己,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

该院团委书记冯瑞强介绍,“青年文明号”是医院青年工作一张靓丽的名片,目前该院有9个市级“青年文明号”和2个省级“青年文明号”。该院将院训精神和创号干劲紧密融合,有力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重医德”——团委通过组织一场场公益活动,使广大青年医护以真为本、以善为行、以美为求。

“精医术”——该院每年科研立项约50项,青年是参与的主力军,占比达70%。青年医护奋发图强、刻苦钻研,开拓医学新技术、新项目。

“爱病人”——他们待患者如亲人,帮助患者解决难题,将关爱融入每一个细节,服务满意度排名全省前列。

“讲奉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该院参加核酸采样人次近7000,青年占比达80%。他们不计得失、无怨无悔地积极投入到抗疫一线。

针对广大青年成长成才之路,近期该院团委在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指导下,立足本职工作,开创性地提出青年发展“六个一”工程,即鼓励年轻医护每年发表1篇科研文章、学习1项新技术、发布1篇科普文章、申请1项专利、申请1项基金、做1场学术报告,全方位提高青年医护整体专业素质,为江门老百姓提供更优更好的医疗服务。

“青年文明号”

坚守青春使命守护人民健康

在江门市人民医院,有这样一群青年医务工作者,他们“重医德、精医术、爱病人、讲奉献”,他们“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他们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

青年最重要的不是“几零后”,而是“努力后”“奋斗后”。建团百年之际,记者走近该院两个省级“青年文明号”,致敬新时代青年医护,感受朝气蓬勃的力量。

文/图梁爽何洁兰曾冬怡

骨外科“青年文明号”:坚守初心“医”路前行

2019年,自该院骨外科成为省级“青年文明号”以来,坚守初心、“医”路前行,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青年医护的成长,离不开医院的悉心栽培。为更好地服务患者,该科成立了“中德脊柱交流中心”,聘请德国脊柱外科主任DanielRosenthal为客座教授,安排两名青年医生赴德国进修,学习腰椎微创技术和国外快速康复理念。该科护理团队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善于思考、总结经验,自主研发了一种简易踝泵运动仪,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临床广泛应用,开展广东省适宜技术,在多家基层医院广泛推广。

针对下肢骨折老年患者,该科成立了“老年人骨折康复中心”,从患者入院便启动绿色通道,完善术前检查,邀请多学科术前评估,争取入院48小时内实施手术治疗,术后麻醉过后便可坐起,第二天可下地活动,实现了快速康复的理念,获得了广大市民的好评。

医院是最能感受爱与被爱的地方。有一位百岁老奶奶,在该科做了股骨头置换术,术后第八天回家调养。护理团队考虑老奶奶回院更换尿管不方便,利用休息时间主动上门帮老奶奶更换尿管。那天,老奶奶激动地牵着他们的手说:“留下来吃晚饭吧!”该科“青年文明号”号长吴结浓和同事婉拒了老奶奶的好意,她说:“看到老奶奶灿烂的笑容,心里已经很温暖了。”

该科护士长胡浩介绍,新冠疫情以来,团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医院门诊、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工作,多次支援佛山、东莞、中山、深圳等地核酸检测,合计派出500余人次。

在一次支援外市任务中,原定计划一天来回,吴结浓与同事轻装上阵。但由于防控区扩展,队伍需多支援一天,但大家毫无怨言。没带更换衣服,就连夜把身上衣服洗了吹干,第二天穿上继续投入工作。

采样、消毒、采样、消毒……在核酸采样中,需不停地重复动作,完成任务时,手往往累到抬不起来。天冷时,面屏容易起雾气遮挡视线;天热时,N95口罩、防护衣不透气,衣服就会湿透,还无法及时补水,非常考验毅力。

一个个青年人在坚守路上留下足迹。他们之中,有哺乳期仍义不容辞参加外地支援的,有春节期间提供核酸采样服务的,有放弃休假长时间坚守在岗的……

在这次战“疫”中,我们亲眼见证了祖国强大的力量,有幸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人的责任、使命和担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急诊科“青年文明号”:迎难而上播种希望

“让心灵沐浴阳光,让快乐洋溢胸膛。”踏入该院急诊科“青年文明号”活动室,一行醒目的字映入眼帘。这群英勇无畏的白衣战士,在生与死的前线,把希望播种人间,让生命的绿色通道畅通无阻!

这支队伍,于2004年被授予省级“青年文明号”,2009年获得省“青年文明号”三星级荣誉。作为广东省职业病防治医院中毒救治江门分中心、江门市化学中毒救治基地,他们与“110”联建“生命通道绿波”工程,“全绿灯”为急危重症患者赢得黄金时间;创建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塑“疾风”时速,实行24小时应急候诊和转运。作为抢救急危重症的重要场所,永远无法预知下一位患者、下一个救治场景。唯一确定的是,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救治。

为打有准备的仗,该科每月初进行一次学习和一次培训;每月末进行一次医护质控会议;鼓励青年医护自学计算机、外语、写论文等,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科还致力于推广和普及急救知识技能,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做新时代急救传播者,促使“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

新冠疫情,让急诊人直面更加严峻挑战。他们发挥特长,筑好第一道防线,实现防控和抢救“双线”作战。他们在该科主任吴木富、副主任陈汀劳、护士长谭春兴的带领下,反复学习新冠肺炎相关知识和预防感染的保护措施,制定了合理的分诊流程和规范防护。

门诊下班后,来院的就诊病人都要由急诊科预检分诊。面对一波波前来就诊的患者,他们的工作变得更繁忙。特别是预检分诊的轮班护士,每天穿上“战袍”、戴上面屏等,24小时三班无缝衔接。有时候,护士站得腿快抽筋了,就原地踏步缓解疲劳。一天下来,嗓子都哑了,有时甚至需药物治疗,但却没有一人喊累,可谓“为护则强”!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有一次,接到紧急支援外市防控任务后,该科“青年文明号”号长林艳玲凌晨4点起床,半个小时内到院,5点准时出发,到达目的地即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天工作时长达13个小时,但她很荣幸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号手”们主动请缨支援武汉、党员医生陈汀劳等被选为援鄂预备队员、副号长汤智放弃自己援藏归来调整的假期主动上阵、党员护士王林林放弃新婚假期奋战一线、护士罗建云收到疫情消息第一时间退了回家的车票……该科多次参加核酸采样、支援外市等抗疫工作,共服务7000多人次;2020年至今,支援服务转接境外旅客4000多人次。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该院急诊科青年医护成为主力军,占比达85%以上。他们都是家中的支柱,是父母眼中长不大的孩子。但换上防护服,便毅然领命、勇敢逆行,坚守在“火线”上,书写别样青春。

“我很荣幸工作在急诊前线。”林艳玲表示,带着青春的朝气迎难而上,用自己的使命与担当,以实际行动守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这就是中国青年,这就是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