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到五夫看龙鱼戏

出版日期:2017-01-18 媒体名称:闽北日报版次:6所属版面:字数:804

每年正月十五,武夷山五夫镇就特别热闹,不少人是冲着当地独具人文魅力的古老民间戏种,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龙鱼戏表演来的。

“五夫龙鱼戏”的前身莲鱼戏,始于五代,兴于两宋,发祥五夫镇田尾村,流传于五夫镇五一村和兴贤村(五夫镇所在地)。五夫盛产白莲,五代十国时期,乡人以种莲养鱼的生活内容为原型,根据鱼戏莲间的场景,编造出“莲鱼戏”。每年正月初二至元宵节期间,在坊间巷道表演,取“连年(莲田)有余(鱼)”的谐音,寄托丰收的愿望,同时祈求风调雨顺,为乡人迎春纳福。

1148年,19岁的朱熹登科进士后,乡人在“莲鱼戏”的基础上,添入“鲤鱼跳龙门”的内容,鼓励后生向朱熹学习,由此衍化为龙鱼戏。此后,每逢乡中士子中举和应试入贡,乡民便用竹子编制鱼龙形,蒙上道林纸或绢布,上彩制成龙鱼灯、牙旗灯、水纹灯、龙门灯,配上锣鼓队、唢呐队、燃放队表演以庆祝士子中举登榜。

在五夫镇朱子故居紫阳楼,至今珍藏着清乾隆五年(1740年)龙鱼戏传承人王和全、江用中撰写的《五夫龙鱼戏要略》,书中详细记载龙鱼戏的表演过程。

龙鱼戏的表演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鲤鱼游莲塘,一群由大到小的大红鲤,鱼贯而出,游入“莲塘”,领头最大的称之为“大鲤”,谐音“大利”,隐喻大吉大利。群鲤在大鲤的带领下时而上下翻腾,时而左右划着弧线呈“8”字形游弋,在众多装扮成莲花仙子的少女中穿梭,这是结合了当地主要盛产莲子,喻意连年有余。第二部分是鲤鱼跳龙门,喻文人才子十年寒窗苦读,终于登科取仕,可立志修身治国平天下之精意。

每年春节期间,村民自发组织表演队伍,到各村村民家中表演,以祈祝村民在新的一年里年年有余,吉祥如意。表演者均为自愿参加的村民。

古老的主题、古朴的形式、古拙的舞姿,尽展一方净土未受污染的原生态文化。

(朱玲)